河南省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中心)于2013年1月獲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準成立(豫國土資發〔2013〕1號),2014年12月獲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批準升級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豫科〔2014〕201號)。中心以創建美好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專業從事地質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為修復不同類型的污染場地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全方位解決方案。中心主要針對石油開采重金屬造成的水土污染、礦山開發造成的污染問題、低山丘陵區裸露巖石自然生態問題、礦山開發與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貌景觀破壞以及工農業生產遺留的污染場地等地質環境問題,研究治理技術方法,為我省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支撐,為中原經濟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現持有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勘察、設計、施工甲級資質,河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頒發的生態修復治理設計和施工甲級資質。
中心與依托單位共同發力,自中心成立以來,完成多個科研和生產項目,其中在中原油田油區土壤污染治理實施過程中,獨創性研發的油污地質原位綜合修復技術經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的鑒定,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入選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共同組織編制的《河南省節能低碳與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第二批)。建立了中原油田石油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為開展石油類污染水土修復技術研究和技術工程應用提供了平臺。同時,編制的河南省地方標準《石油污染土壤修復驗收技術規范》公開征求意見結束,以待評審。在重金屬Cr污染地下水修復方面,在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開展了六價鉻污染地下水修復技術示范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座修復重金屬六價鉻污染地下水的PRB,也是我國地質系統采用國產材料、設備、技術成功實施的第一座PRB。
自主設計了一套一體自吸式注入系統,并將其成功應用于鉻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復示范工程中。通過一系列局級、廳級以及國家重點專項計劃項目的實施,完成了鉻污染場地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精細刻畫,數值模擬,基本形成了水土污染防治修復技術體系。
中心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0項,另有2項專利申請已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中心獲得省部、廳局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其中《濮陽市中原油田(五廠)石油污染重點區土壤修復》局2019年科技進步二等獎,《重金屬鉻、鎘污染區地下水及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獲局2021年度優秀地質成果一等獎。
河南省礦物加工及生物選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礦物加工及生物選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10年10月成立。是河南省礦產資源領域礦物加工新技術、新工藝研發、生物選礦、礦物鑒定、成果轉化等多項職能為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研究中心,承擔起作為我省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的高效技術研發基地。
開展難選礦、低品位礦、復雜共伴生礦、新類型礦產資源、礦業固體廢棄物(尾礦)等的利用研究、巖石礦物鑒定研究、礦產綜合利用標準建立;開展優勢礦產資源礦產品深加工、新材料研發及礦產品應用技術研究,促進全省礦產資源能源高效利用。
現有研究人員28人,其中教授級高工8人,高級工程師11人,碩士研究生14人,形成了涵蓋礦物加工、生物選礦、礦物鑒定分析、環境監測治理等專業的研發團隊。中心配備各種規格的破碎、磨礦、篩分設備,電選機及各種磁、重、浮、電選設備以及高壓釜、浸出槽、生物連續浸出試驗設備、高速攪拌機等礦物加工實驗設備,生物實驗室、紅外光譜儀、研究級反射率地質系統含正立數字偏光顯微鏡、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礦物加工、分析測試、巖礦鑒定儀器設備。現有從事礦物加工試驗、生物選礦、巖礦鑒定、分析測試研究等科研基地面積1.07萬平方米及礦物加工各類小試試驗車間1個、中試基地和1條規模20噸/日的半工業浸出試驗線。
中心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通過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市場橫向項目帶動,取得了一系列研發成果,在典型難選冶金礦資源綜合利用、復雜銅鉛鋅多金屬礦綜合利用、低品位鋁土礦微生物選礦、鈮鉭稀土礦選礦等領域,技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生物脫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省礦產綜合高效綜合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是我省自然資源系統從事選礦工藝研究、選礦廠設計與現場調試重要科技平臺。近年來,中心主持、參加完成了各類財政科研項25 項,市場橫向項目100余項,科技成果獲廳局科技獎20項,專利16項。
河南省黃河流域地下水循環與環境演化工程技術中心
河南省黃河流域地下水循環與環境演化工程技術中心(簡稱中心)以“創建美好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主要針對黃河下游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污染以及生態地質環境惡化問題,研究治理技術方法,為我省黃河流域地下水化學環境循環演變、生態環境演化提供研究基礎,為中原經濟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中心現持有國土資源部門頒發的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水文地質勘察資質,水利部門頒發的乙級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自成立以來,中心與依托單位共同發力,與自然資源中心緊密結合,2020年以來,中心已完成黃河中下游河南段黃河水側滲補給地下水調查分析報告項目、引黃入冀補淀沉沙池地水泥光風復合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內黃縣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水資源論證項目和林州市產業集聚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報告項目,在建項目有濮陽市范縣王樓鄉地下水水源地補給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項目、河南省黃河側滲影響帶地下水環境背景值調查項目和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項目。其中黃河中下游河南段黃河水側滲補給地下水調查分析項目獲得廳局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科研基地面積5000m2,設備儀器總價值2500余萬元,培訓場地面積1000 m2,擁有勘察施工、化驗測試等儀器820余臺(套),擁有經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的實驗室,設備儀器運行狀態良好,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具備了工程技術研究條件與基礎設施。
河南省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中心(豫北地熱能清潔能源研究)
河南省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中心(豫北地熱能清潔能源研究)(簡稱中心)是廳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旨在對阻礙我省地熱科學開發的技術難題進行研究,提高地熱勘查開發技術水平,培養地熱勘查評價、開發的專業技術隊伍;為地熱資源科學開發和有效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地熱市場開發提供技術咨詢,將地質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市場應用,保障我省地熱可持續開發利用,促進黃河流域能源結構調整,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中心現持有國土資源部門頒發的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水文地質勘察資質,水利部門頒發的乙級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自成立以來,中心與依托單位共同發力,與自然資源中心緊密結合,2021年中心在建項目有鄭州主城區與東部新城區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航空港區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項目、武陟凸起地熱水循環徑流機制研究、淺層地熱能地埋管換熱系統中鉆孔回填材料的應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