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重點實驗室依托原河南省巖石礦物測試中心,原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礦產調查院、鄭州大學為共建單位,于2012年5月經原國土資源部批準籌建,2017年9月通過驗收正式掛牌運行,2019年9月通過自然資源部評估,進入自然資源部部級重點實驗室序列。
實驗室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圍繞國家對貴金屬礦產資源調查開發利用的需求,針對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領域重大科技問題,開展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打造國內領先的貴金屬分析與勘查技術研發和技術交流平臺。
實驗室研究人員有42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2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28人,其中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大國工匠”各1人,河南省高層次人才及學科帶頭人3人,河南省自然資源科技領軍人才2人。目前配備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掃描電鏡等分析儀器設備及各類勘查設備。
十三五以來,實驗室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5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科技一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3項、廳局科技獎3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國家一級標準物質2個,出版專著3部,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4篇。
實驗室全面集成研究了貴金屬分析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創新建立了由系列新型火試金分解富集-大型儀器測定地質樣品樣品貴金屬元素的分析方法、系列高效濕法分解-大型儀器測定地質樣品中貴金屬元素分析方法等組成的滿足各類地質樣品測試需求的貴金屬分析技術體系,滿足各類地質樣品貴金屬測試需求的技術方法體系。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全國地礦實驗室進行推廣,廣泛應用于地球化學貴金屬元素樣品分析;方法應用于國內外數十萬樣品的測試,取得了大量的找礦成果,中心的貴金屬特色測試技術全國領先地位得到持續保持。
貴金屬勘查技術主要創新成果:在豫西小秦嶺地區開展成礦規律、深部及外圍找礦預測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小秦嶺金礦田成礦控礦模式,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指導找礦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來,實驗室先后與多所高校建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陳毓川院士、毛景文院士等40余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到訪實驗室開展學術指導交流。在開展國內學術交流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舉辦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貴金屬分析技術交流會,南非、墨西哥、秘魯、匈牙利、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科學家分別來實驗室交流訪問。依托優勢技術,先后承擔了國內外多個國家地區的地質項目分析任務,為中國、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中亞地區的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也推動了貴金屬特色測試技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河南省金屬礦產成礦地質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金屬礦產成礦地質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依托原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和原河南省巖石礦物測試中心于2009年成立。主要開展內生金屬礦產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深部礦產資源勘查方法與技術研究、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及貴金屬探測等方面的研究,集成深部資源勘查的有效技術方法組合,促進我國成礦學和礦產勘查學的發展,提高我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河南省乃至國家的金屬礦產勘探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設立了內生金屬礦產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深部金屬礦產勘查技術與方法、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貴金屬元素探測四個研究方向。
實驗室擁有一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生產與科研相結合的高素質團隊,擁有各種物化探、分析、鑒定、選冶先進設備300余臺套。實驗室建立了完善的實驗室管理辦法與規章制度,形成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近年來,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省自然資源科研項目、省地礦局地質科研項目等各類項目,取得了一些列創新成果,多項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促進了我省成礦學、礦產勘查學、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貴金屬檢測技術的發展。